
本文转自:苏州日报配资股票一览表最新公告
两场省级盛会接连为苏注入智慧动能
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苏州日报》2025年11月11日 A07版
□苏报记者 宋洁婷 祁海林
近日,苏州接连迎来两场高规格省级教育盛会——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和江苏省“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基层专场)相继举办。一场以全球视野共话基础教育国际化与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一场以产业导向深耕职业本科创新实践与产教融合,两场盛会以教育为媒,汇聚全球智慧与本土经验,既彰显了江苏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也凸显了苏州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标杆地位。从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协同到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苏州正以多元探索勾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为江苏建设教育强省、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在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书写着精彩答卷。
国际教育二十载耕耘 搭建全球协同育人桥梁
20载薪火相传,20载笃行致远。作为江苏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平台,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以“数字时代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核心构成与培养路径”为主题在苏州拉开帷幕,创下历届参会规模之最——吸引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全球16个国家的160余名外宾及全省350多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中外嘉宾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深入研讨,以思想碰撞凝聚共识,以务实合作共话未来。
回溯协作会20年发展历程,其堪称江苏教育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2005年创办之初,仅有2名外方代表、80余人参会;如今已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国际交流网络,20年间累计推动缔结2000余对中外友好学校,促成5万余名师生双向交流,生动见证了江苏从国际教育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向推动者、引领者的转型跨越。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共同观看协作会20年专题片,重温江苏教育对外开放的坚实足迹;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张晋通过视频致辞祝贺大会召开并寄语深化合作;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教育界代表现场分享前沿经验,为大会注入多元智慧。
“教育对外开放是江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在会上强调,并提出三点倡议:坚持平台共建,通过结对AI教育学校、联合举办论坛等开创交流新格局;坚持资源共享,聚焦人工智能核心教学内容,推动优质资源互通;推进务实合作,联合开发课程、培育教师团队,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国家培育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
大会期间亮点纷呈,多项重磅活动接连落地。苏州市相城中学等5所江苏学校分别与英、美、澳等国对应学校缔结友好关系,为中外教育交流再添新纽带;中、英、美、澳等8国学校代表共同成立STEM教育国际联合工作坊,搭建跨区域合作新桥梁;南京外国语学校、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等10所学校的合作项目获评江苏省中小学对外合作与交流优秀案例,由各市教育局局长授证表彰;2026年“锦绣江苏·国际青少年交流营”项目同步发布,为青少年跨国交流搭建新平台。
“江苏中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设施配置、教师培训及政策支持令我印象深刻。”阿斯顿大学工程学院校长大卫·查普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江苏的实践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宝贵参考,他坚信中文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期待进一步深化合作。闭幕式上,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以“面向未来,共建教育合作新生态”作总结发言,她表示苏州将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从形式交流走向实质融合,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苏州智慧。
职业本科多元探索 构建产教融合创新生态
与此同时,江苏省“向教育强省阔步前行”主题新闻发布会(基层专场)在苏州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本次发布会以“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议题,集中展示省职业本科高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与丰富实践,并通过答记者问环节回应社会关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发布会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和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四所高校分别作主题发布,分享各自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从育人模式、专业结构布局、科研方向、教师队伍发展和国际化办学五个维度系统分享实践经验;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龚方红全面介绍近年发展成效,并明确未来在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发展路径;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聚焦地方产业需求、“双元制”改革和实践赋能三大重点,阐述服务区域发展的具体举措,四所高校的多元探索为全省职业本科发展提供了丰富样本。
作为苏州市首所职业本科学校,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实践备受关注。该校党委书记温贻芳重点介绍了学校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依托国家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学校成功打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路径,围绕机器人产业需求动态优化专业布局,新增17个本专科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学校着力打造“既会上课、又能攻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博士进企业”等计划推动教师深入产业一线,将最新技术与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构建“1个核心基地+N个协同中心”的产教融合格局,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实践环境。同时,以科研反哺教学、服务产业,针对企业技术痛点开展攻关,已授权发明专利171项,累计为苏州机器人产业输送8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面向未来,学校计划通过三年建设配资股票一览表最新公告,建成覆盖苏州全域、融入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工匠培养网络,通过三段衔接模式及共建产业学院等举措,实现学生、产业与城市三方共赢。在答记者问环节,温贻芳从专业设置的“高适应性”和“前瞻性”、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和“场景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标准”和“强技能”、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和“结构化”四个角度,阐释了学校培养未来产业适配人才的核心竞争优势。
汇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