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文章:《探索世界主要咖啡种植区》,里面附带了一两张世界咖啡豆带的图片,但是由于发稿时的页面刷新原因,发文的时候可能未等到图片完全上载正规配资之家,所以导致配图不能正常显示。
好些朋友留言希望发一下那张豆带图,于是我便重新写一篇咖啡豆带的文章,并附上更多的豆带图,供大家个人参考研究。
顺带呢,我再把咖啡豆带(Coffee Belt)“复习”一下,因为这确实是关乎咖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点。
咖啡豆带,又称“咖啡种植带”或“咖啡黄金带”,是指地球上适合咖啡树生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展开剩余92%这一区域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条件、海拔高度和土壤特性共同决定了咖啡的品质和风味。因为地球倾斜旋转的原因,这一条状地带在地球上呈现出了一个有规律的曲线带状区域。
那今天,我就为大家把咖啡豆带给讲透了、讲全了。
咖啡豆带的地理范围咖啡豆带大致位于 北纬25°至南纬25° 之间,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
1. 拉丁美洲(中南美洲) 主要产区:巴西、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秘鲁、墨西哥等。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高原山地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充足。 咖啡风格:均衡、坚果调、巧克力风味,酸度适中,醇厚度高。2. 非洲 主要产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也门等。(上次有朋友提醒我提示补上坦桑尼亚,这次补上了) 气候特点:高海拔、干燥与湿润交替,火山土壤丰富。 咖啡风格:果香浓郁(莓果、柑橘)、高酸度、花香明显,风味复杂。3. 亚洲 & 太平洋 主要产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越南、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 气候特点:季风气候、火山土壤,湿度较高。 咖啡风格:低酸、醇厚、香料木质调(如印尼的曼特宁),部分产区有独特发酵感。为什么全球咖啡只能在“咖啡豆带”?咖啡树可以在豆带之外生长、产豆,但是产豆率不行,更重要的是,口感也差。你可以在东北种咖啡树,但是在经济上几乎没有任何可行性。
因为咖啡树(无论是阿拉比卡还是罗布斯塔)对生长环境有严格要求,咖啡豆带的自然条件恰好满足:
1. 温度 理想范围:15-24℃(阿拉比卡偏好凉爽,罗布斯塔耐热)。 极端温度影响:低于10℃会冻伤,高于30℃易早熟,风味变差。2. 海拔 阿拉比卡:900-2,000米(高海拔慢熟,酸香更突出)。 罗布斯塔:200-800米(低海拔生长快,苦味更重)。3. 降水与日照 年降水量:1,500-2,500mm,需干湿季交替(开花期需干燥,结果期需雨水)。 日照:每日4-6小时直射光,常与遮荫树(如香蕉树)共生。4. 土壤 火山土(如肯尼亚、哥伦比亚):矿物质丰富,酸度适中。 红土(如巴西):排水性好,但需施肥补营养。咖啡豆带内的“微气候”与风味差异即使在同一产区,微小环境变化也会导致咖啡风味不同,先列举三个豆带的三个点的代表风味:
1.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 vs 西达摩 耶加雪菲(Yirgacheffe):高海拔(1,900-2,200m),柑橘茉莉调,水洗处理法主导。 西达摩(Sidamo):稍低海拔(1,500-1,900m),莓果酒香,日晒处理法更常见。2. 哥伦比亚:蕙兰 vs 娜玲珑 蕙兰(Huila):火山土壤,焦糖甜感,平衡度高。 娜玲珑(Nariño):近赤道高海拔(2,000m+),酸质明亮如青苹果。3. 印尼:苏门答腊 vs 爪哇 苏门答腊(Sumatra):湿刨法,泥土草药调,低酸厚重。 爪哇(Java):荷兰殖民时代老树种,干净度更高。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今天就不一一例举,这里先留一个引子,下次写一篇文章,将每个豆带的所有点的经典口味的咖啡豆列举一下。
咖啡豆带(Coffee Belt)核心产区对比表(虽颇费功夫,但仅供参考)产区
大类
代表国家/地区
海拔
范围
主要
品种
典型
风味
处理法
特点
气候与土壤
拉丁
美洲
巴西、
哥伦比亚、
危地马拉
800-
2,000m
阿拉比卡
坚果、
巧克力、
焦糖甜,
酸度柔和
水洗/
日晒/
蜜处理
热带高原,火山土/红土
非洲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
1,500-
2,500m
阿拉比卡
柑橘、
莓果、
花香,
酸质明亮
水洗/
日晒
高海拔,
火山土,
昼夜温差大
亚洲
印尼、
越南、
云南
200-
1,500m
罗布斯塔/阿拉比卡
木质、
香料、
低酸,
醇厚浓郁
湿刨法
、日晒
季风气候,高湿度,
火山土/红土
中美洲
哥斯达黎加、
巴拿马
1,000-
1,800m
阿拉比卡
热带水果、
蜂蜜,
干净度高
蜜处理/
厌氧发酵
热带雨林,火山土,
微气候多样
大洋洲
巴布亚新几内亚
1,200-
1,800m
阿拉比卡
平衡酸甜,略带草本调
水洗
海岛气候,火山土
关键参数对比(以阿拉比卡为例,带有一定主观成分)要素
拉丁美洲
非洲
亚洲
中美洲
酸度
中等
(焦糖调)
高
(柑橘/莓果)
低
(木质调)
中高
(热带水果)
醇厚度
中等偏上
中等
厚重
中等
处理法主流
水洗/蜜处理
水洗/日晒
湿刨法/日晒
蜜处理
/厌氧发酵
典型代表
哥伦比亚蕙兰
埃塞俄比亚
耶加雪菲
印尼曼特宁
巴拿马瑰夏
选豆指南(按口味偏好,个人观点)经常看我的文章的朋友,知道我个人偏好手冲滴滤式做法,比如我个人最喜欢的风孜挂耳咖啡就是手冲咖啡,它的四种风味也恰好代表了四个大区的风味,而且是其中上上乘。
下表反映了我对于各个大区的代表咖啡的推荐制作方法,其实主要还是以收藏滴滤为主。
因为高品质的咖啡,你非得喝原汁原味,就好比高品质的海鲜,你非得清汤制作一样。
因为意式浓缩在我个人看来确实是不错的做法,但如果是喝自己感觉很不错的豆子,那压力太大我觉得有点类似把海鲜放进高压锅里一样。
如果你喜欢…
推荐产区
代表咖啡
冲泡建议
明亮果酸
肯尼亚/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AA,
耶加雪菲G1
手冲(V60,水温92℃)
平衡甜感
哥伦比亚/巴西
哥伦比亚蕙兰,
巴西黄波旁
美式滴滤
厚重低酸
印尼/印度
苏门答腊曼特宁,
印度季风马拉巴
冷萃/冰滴
复杂花香
巴拿马/哥斯达黎加
巴拿马瑰夏,
哥斯达黎加塔拉珠
手冲(V60,水温92℃)
通过表格对比可清晰看出:咖啡豆带的纬度、海拔和微气候直接决定了咖啡的风味基因,而处理法和品种进一步放大差异。总结咖啡是典型的“风土作物”,对于气候与海拔的要求非常挑剔,但正是这种挑剔,成全了咖啡的独特魅力!
可以这么说,咖啡带之外的区域种植咖啡,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投入大产出差,所以基本上就被淘汰了,任何想要在咖啡豆带之外种植咖啡的尝试,大部分都是以失败告终。
而有意思的是,咖啡的消费却主要发生在咖啡豆带之外,因此才让咖啡豆成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商品。
本文其实是因为粉丝朋友们的留言才重新写的,完全和之前的文章不太一样,但内容跟深入一些。
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转发、关注、收藏正规配资之家,谢谢!
发布于:四川省汇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